重介速沉水處理裝置的工藝原理
更新時間:2023-11-30 | 點擊率:3663
重介速沉水處理裝置采用"微砂絮凝循環技術"和"帶式吸油技術"兩種技術研發而成,"微砂絮凝循環技術"與傳統的水處理技術(混凝、絮凝和沉淀)原理很相似,都使用混凝劑脫穩,高分子絮凝劑聚集懸浮物,斜板(管)沉淀去除懸浮物,此技術改進是投加微砂,并快速的形成以微砂為核心的絮凝體,此絮凝體具備密度大、質量重、易沉降的特點。
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懸浮物、濁度、鐵、錳以及顆粒態有機物等,能夠適應高濁水和低濁水處理,適用范圍廣。該工藝通過投加微砂,使水中的顆粒物和膠體在高分子絮凝劑的作用下與微砂聚合成大顆粒的易于沉淀的絮體,從而加快了污染物在沉淀池中的沉淀速度,又結合斜管(板)沉淀的原理,大大減少了沉淀池的面積及沉淀時間,并能得到良好的出水效果。
工藝流程分為混合、加注、絮體熟化、高速沉淀、污泥回流5個階段。
(1)混合
原水進入混凝池前投加鋁鹽或鐵鹽混凝劑,進入混和池進行快速攪拌混合,使懸浮物及膠體顆粒脫穩,停留時間約為1~2min。
?。?)絮凝
將粒徑為60~140μm的微砂和PAM投到加注池中,微砂為絮凝反應提供核心,通過PAM的吸附架橋作用,加速了絮體、懸浮固體和微砂之間的聚結,形成高密度絮體。停留時間約為1~2min。
(3)絮體熟化
絮體進入絮體熟化池,熟化階段的作用是為了形成更大的絮凝體,以利于后續沉淀池的快速分離。熟化階段攪拌強度降低,在保持絮體懸浮狀態的前提下,又能防止破壞絮體,停留時間約為4~6min。
?。?)高速沉淀
水流進入上流式斜管(板)沉淀池,懸浮物及膠體通過沉淀分離,沉淀區的分離速度可達30~40m/h。所需沉淀面積是傳統斜管沉淀池的1/4。
?。?)微砂循環系統
沉淀池底部細砂和污泥由循環污泥泵抽送至水力泥砂旋流分離器,在水力旋流器通過離心作用進行泥砂分離,泥從旋流器的上部排除并進入污泥處理系統,細砂則由旋流器的下部再次進入絮凝池中循環使用。細砂和污泥的回流量取決于進水水質情況,一般控制在3%~6%左右,進水濁度增加時回流量也會相應提高。水力旋流器溢流損失的微砂量最多不超過2g/m3,一般在1g/m3以下,通常需要定期補充損失的部分。